学院概况

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7年,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当时原华东化工学院在国内最早创建了化工自动控制本科专业,1962年自动控制专业招收研究生,1965年化工自动化专业招收研究生,1981年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985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动控制学科评议组历届成员单位。学院主要由3个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3个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技术研究所、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所) 1个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等二级单位组成。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26名,其中教授41名,副教授74名。学院目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IEEE Fellow 1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名、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15名,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各类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80余人次。

学院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电子信息;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电子信息,包含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软件工程四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学士学位授权点: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1个双学士学位项目:计算机与金融学。学院拥有国家级研究基地2个(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研究基地9个(能源化工过程智能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石油化工行业智能优化制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石油化工行业智能优化制造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空天智能系统融合创新中心等)。

学院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注重改革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将专业理论的最前沿发展动态和在重大研究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应用技术成果密切结合,确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进入教学一线传道授业,及时向学生分享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市级教学成果奖24项,目前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国家级课程11门,上海市一流课程、重点课程等上海市级课程53门,建有上海市优秀教材9本。学院注重产学研合作,与近50家企事业单位建有产学研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际和全国ACM程序设计竞赛、世界机器人大赛、SODA杯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中屡获佳绩。学院每年毕业生1000多人,连续保持高就业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强,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学院始终紧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近年来围绕“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以“双一流”和“学科特色发展”工程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夯实优势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在国内外的领先地位,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学科协同发展。1)“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形成“全流程运行优化与虚拟制造”、“智能感知与网络系统协同控制”、“计划调度系统优化与智能决策”、“安全环境足迹监控与溯源诊断”四个紧密关联、相互支撑的优势学科方向,致力于流程工业智能制造中应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在石油化工自动化领域形成了优势特色。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形成“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可信软件与系统”、“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大规模并行与演化计算”等四个学科方向,研究成果在生物、医疗、现代物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3)“电子与通信工程”已形成“基于深度学习的音视频智能分析与理解”、“低功耗物联网与通信技术”、“高速并行嵌入式电子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优化”等四个学科方向。近五年,学院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物质转化制造过程智能优化调控机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课题50余项,累计经费达5亿余元。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稳步攀升,年均高被引论文40余篇。学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一等奖17项、省部级其他奖6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

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深化改革与创新,坚持以优秀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水平学科建设平台为抓手,秉持长期产学研用融合思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能力和学科平台实力,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加快数智化建设,为学校全面实施“四化”战略、推进“两新两大”发展布局贡献力量,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