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徐汇校区实验室十九楼204室成功举办“创新、交流、成长”研究生教学经验分享会。出席分享会的有化学工业出版社、机电教材出版分社社长宋辉,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孙贤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郭卫斌、副院长和望利,自动化系、计算机系、电信系系主任和副系主任,以及学院部分骨干教师。会议由和望利副院长主持。
郭卫斌代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了致辞:向出席本次研究生教学经验分享会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就历年来学院在组织各项教材、课程项目的申报建设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议在学科交叉时代需主动出击进行“破壁学习”,倡议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多关注来自学生的“民间智慧”,在交流探讨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最后预祝本次分享会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分享会特邀学院内外以及校外5位专家分享在课程思政、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教学实践,并探讨教材建设与学科竞赛的宝贵经验,旨在促进教学经验共享、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大家共聚一堂,就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下,研究生教学如何融合创新理念、深化课程改革这一共同关注的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郭卫斌教授(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代表“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作了题为“程序设计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报告。教学团队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程序思维、工程素养、国际视野与立德树人同时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提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育人为本”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从“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供给、打造多学科协同的育人团队、设计开放多元思政教学体系”三个方向开展了探索和实践。凝练形成课程思政育德的协同工作机制,设计了覆盖课程全部章节的课程思政节段,建立了课程育人关系矩阵,开发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通过长期建设,该课程团队凝练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资环学院孙贤波教授(教育部学位中心视频案例项目负责人)以《环境工程虚拟现实案例开发及应用》为题,从项目背景、VR案例开发简介、应用效果及反馈等方面结合“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几个典型VR案例,做了详细介绍,展示了虚拟仿真技术与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发出相应的软件,在实践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许璟副教授(校级人工智能“+”示范课程负责人)介绍了《机器人学与智能控制》课程建设经验,聚焦于将前沿科技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课程内容不仅涵盖了机械臂、无人机、无人车及无人艇等各类机器人的系统知识,还深入探讨了力位混合控制、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等高级智能控制理论。特别引入视觉大模型与边缘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以提升智能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学生在使用MATLAB/Simulink云上仿真平台、ROS、Arduino与树莓派等开源开发工具,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确保他们能够在真实世界的应用场景中灵活运用所学。
黄如副教授(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以AI赋能的物联网应用为具体案例,通过分析当前研究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实践环节缺乏工程应用背景等,提出了结合项目式案例和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方案。强调以实际工程项目案例为驱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同时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研究过程中,设计了AI赋能的物联网应用项目,包括智能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控制等,该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赛成绩,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宋辉社长(化学工业出版社机电教材出版分社)从出版社视角出发,解析了本科与研究生教材编写的核心要点与行业趋势。结合学院课程教材的实际情况,从政治导向、编写资质、内容要求、选题策划等多维度,进行教材建设的指导和培育规划。
参会教师围绕课程设计、技术应用及教材开发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会上郭卫斌、和望利进行了总结发言:本次分享会很好地发挥了课程团队建设的作用,在这个宝贵平台上,让广大教师开阔了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的,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今后,学院将加大投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力度,在把好课程建设政治关和质量关的同时,继续紧跟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并聚焦于将前沿科技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优秀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本次交流会在轻松高效的氛围中,通过多元化的主题报告与互动,为研究生教学提供了“课程思政-技术创新-实践应用-教材建设”的全链条经验参考,充分彰显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的教育理念。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经验的分享,更是一份学术精神的接力——凝聚着全院教师对“如何教得更好”这一命题的持续探索。未来,学院将继续搭建交流平台,助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