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尖端学科,是国家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领域,是现代科学的前沿专业之一。本专业是为适应国家建设与发展而设置的一个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涉及领域有电子系统设计、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信号与信息处理、音视频信息识别与机器学习、智能控制、测试计量技术、嵌入式智能仪器及自动化装置等。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与信息与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嵌入式电子技术、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交叉融合。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多年来一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大批企业级研发课题。在新一代电子系统设计、信号处理技术、通信工程、人工智能、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体现了技术发展的先进性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论文阶段的选题既注重理论意义,又重视实际应用价值。本专业教学实验装置充足,参与培养工作的师资学员结构合理、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一、培养目标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信息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等相关领域人才的需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从事移动互联与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系统、电子系统设计、网络及其安全技术、多媒体软硬件技术、智能控制设备等的研究、设计、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年限
本专业学位学制为3年,培养年限不超过5年,课程学习成绩有效期为5年。
三、研究方向
1.现代电子系统设计
2.人工智能
3.信号处理与通信系统
4.计算机视觉
5.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6.网络与信息安全
本点涉及领域覆盖面广,归纳为以上六个大方向。其中,信号处理与通信系统方向涉及各类通信信号处理、信号检测与分析、通信系统原理与架构等;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方向涉及语音与视频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计算机视觉系统、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理论与技术等;计算机通信网络及其安全技术方向涉及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与嵌入式系统方向涉及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应用、现代电子系统设计方法、仪器设计与测试方法、现代控制系统技术等。
控制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该学科1981年获准国家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5 起年列入国家“211 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7 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2012 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B 类)。自1985 年起本学科一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学科建有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111”引智基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10余个科研基地,与上海电气、西门子、艾默生、上海自动化仪表公司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起了一批校企联合产学研实践基地,支撑高级工程型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工程技术成果转化。
学位点面向国家、区域及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制造的重大战略需求,形成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在“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能感知与物联网”、“电气与电子工程”、“信息集成与智能处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工业软件系统”、“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等方面形成研究方向,成为我国控制工程领域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基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位硕⼠授权点有28名博⼠导师和72名硕⼠导师,与⼀批知名企业、研究机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为培养⾼⽔平⼯程管理和⼯程技术⼈才提供了充分条件保障。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掌握扎实的控制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绿色创新理念,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为企业和国家相关部门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年限
本专业学位学制为3年,培养年限不超过5年,课程学习成绩有效期为5年。
三、研究⽅向
1.工业自动化
2.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3.智能感知与物联网
4.电气与电子工程
5.信息集成与智能处理
6.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7.工业软件系统
8.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
计算机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等专业点交叉渗透。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高,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先后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科技奖励10余项,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奖励6项;承担科技部863计划和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可信软件与系统、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软件工程、大规模并行与演化计算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计算机技术领域继承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网络与通信的优势,课程设置体现了理论性与应用性统一,为拓宽知识面,除必修课外,还开设选修课和学科前沿讲座。论文阶段的选题既注重理论意义,又重视实际应用价值。许多选题来自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还有相当数量的论文课题是企业急需的实际项目,研究生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这些实际项目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领域教学实验装置充足。参与培养工作的师资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一、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本工程领域培养计算机技术工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人才。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开发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年限
本专业学位学制为3年,培养年限不超过5年,课程学习成绩有效期为5年。
三、研究方向
1. 人工智能
2. 可信软件与系统
3. 数据分析与应用
4. 媒体计算
5. 网络与信息工程
6. 工业软件
7.大规模理论与应用
软件工程(非全日制)
华东理工大学软件工程领域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技术领域等专业点交叉渗透。本工程领域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高,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先后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科技奖励10余项,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奖励6项;承担科技部863计划和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软件工程领域继承了计算机软件理论、软件工具、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方面的优势,课程设置体现了理论性与应用性统一。论文阶段的选题既注重理论意义,又重视实际应用价值。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度,研究生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这些实际项目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领域教学实验装置充足,参与培养工作的师资学缘结构合理、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一、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具有系统分析、系统设计、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工程项目组织和管理、团队协作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要求掌握计算机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计算机及相关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能用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学科专业的外文资料及撰写科研论文,具有良好的学术交流能力,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在用计算机技术求解复杂工程问题时具有绿色创新意识,和具有从事计算机领域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培养年限
本专业学位学制为3年,培养年限为3-5年,课程学习成绩有效期自研究生入学开始为5年。
三、研究方向
1.软件开发方法
2.软件项目管理
3.软件测试
4.服务计算与云计算